信息中心
Information Center
《柳叶刀》子刊:为何疫情控制难?一表看全新冠、SARS、流感病毒的多个要害差别
宣布时间2020-07-20 | 点击率:
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新冠病毒疾病患者已超1143万例。相较于2003年夏天“非典”逐渐消失,短期内终结新冠病毒疫情被认为难以实现。
新冠疫情为何更难控制?《柳叶刀-熏染病》最新宣布的一篇研究从病毒的要害流行病学特征出发,多角度梳理比较了新冠病毒与其他流行性冠状病毒和流感病毒的流传特点和引起病情的特点。研究由欧洲临床微生物学和熏染病学会学者牵头完成。
截图来源: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总体而言,新冠病毒的流传特点决定了我们“不可轻敌”。相较于SARS病毒和流行性大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的人际流传速度更快、潜伏期更长,患者发病后即有最强熏染性,且大宗轻症患者会因未实时检测到并加以控制而加剧流传。
同时,从疾病结局来说,新冠病毒也比2009年流感大流行更为烈性。尽管更多引起的是轻症,导致的重症和死亡也更多偏向老年人口,但熏染新冠病毒的有症状患者住院比例高于2009年流感大流行,重症监护患者比例更是2009年流感大流行的5-6倍。
▲新冠病毒与其他病毒的要害特征差别
流传性高:需要阻断大宗流传
在新兴疾病暴发中,新病原体流传能力是一个要害指标�;驹偕�R0)是指在无干预的情况下,完全易感人群中,一个熏染者平均熏染人数。R0值的巨细直接影响了控制疫情的难度。
- 在2003年SARS疫情泛起的头几个月里(至4月底),SARS病毒的R0值约为2.0-3.0,随着公共卫生控制步伐落地,该数值很快降低至约1.1。
- MERS病毒的R0值约为0.69,这与其从未引发大流行的情况一致。
- 凭据NEJM和Lancet论文中的数据,此次剖析中研究团队估算新冠病毒的R0值为2.5。
- 相比之下,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的初始R0预计值为1.7,在缓解步伐的影响下逐渐控制在0.17-1.3;1918年流感大流行的第一波疫情中,R0预计值为2.0。
显然,控制新冠病毒需要我们支付大宗努力,减少至少60%的流传,才华将R0值人为控制到1以下。已往的经验已经标明,快速识别病例、接纳隔离步伐可以有效阻断二次流传。研究团队指出,疫苗从未成为控制大流行的主要工具,历史上有多次疫情爆发在现代疫苗泛起前,另外一些,如2009年流感大流行,也是在第一波疫情已往后才有疫苗可用。
上呼吸道病毒载量高:需要更早阻断流传
研究团队回首证据发明,与流感病毒相比,所有三种冠状病毒的潜伏期都更长,三者之间的显著区别是病毒脱落动力学。
SARS病毒和MERS病毒更多侵袭下呼吸道,上呼吸道中病毒较少,相对禁止易爆发家庭内流传。并且SARS病毒在患者发病后6-11天,病毒载量才抵达峰值,此前熏染性相对低。
新冠病毒与之差别,在发病早期上呼吸道拭子中就有极高的病毒载量,换言之,泛起症状即具有强熏染力,并且病毒载量在发病5-6天后快速下降;另一方面,越来越多证据提示新冠病毒的无症状熏染者有潜在流传危害。这些特点都显然对患者隔离的实时和有效水平提出了更大挑战。
别的,尽管尚未证明有新冠病毒的粪-口流传,但纪录到新冠病毒熏染者的消化道病毒脱落时间可长达3周。
重症危害:对医疗资源挑战更大
与大流行性流感相比,新冠病毒和SARS病毒熏染的重症患者老龄化的趋势都很明显,随着年龄增加,患者死亡率急剧上升。在儿童中则少有严重疾病,尽管随着疫情影响规模的不绝扩大,人们也已经注意到儿童中稀有的多系统炎症综合征。
与流感相比,新冠病毒疾病患者对呼吸支持的需求比例更高。对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的一项研究发明,丹麦重症患者从未凌驾该国ICU床位总数的4.5%,此次疫情尚未有相似统计数据,但无疑各地区医疗资源承载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抗疫因素。
另一方面,大宗轻症患者的保存,可能也会导致未检测到的疾病流传。 病死率方面,凭据中国湖北省以外地区和韩国的数据约为1%,但需要更多血清学研究来完善这一预计。
由于疫情影响规模之大,逾额死亡总量也是禁止忽视的一个指标。针对2009年流感大流行33个国家数据的一项研究发明全球逾额死亡担失期30万例。目前评估新冠疫情的这个数据还为时过早,但欧洲监测数据显示意大利、西班牙、英国和瑞典等许多国家与新冠相关的逾额死亡率很是高;美国疾控中心报告了呼吸系统死亡人数大幅上升。研究团队比照现有证据推测,新冠病毒疾病引起的逾额死亡可能介于1957年流感大流行(15万死亡)与1918年流感大流行(127万死亡)之间。
小结
在论文最后,研究团队指出,已往一个世纪中流感大流行的历史证据标明,通过自然免疫或疫苗接种,随着人群免疫力的增强,大流行在最初的2-5年内都呈海浪状重复,随后熏染病例数才逐渐减少,“这也是新冠病毒最可能的流行轨迹”。
目前我们仍然缺乏有效的针对性抗病毒药物,院内救治以支持性治疗为主,开发宁静有效的疫苗也非一日之功。研究团队认为,生物医药行业将连续探索、加深对新冠病毒及其健康影响的认识,而在期待有效疗法和疫苗问世的同时,我们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面对“新常态”,需要恒久接纳社交距离、增强监测、隔离和接触者追踪的综合步伐,积极减少病毒的影响。
(来源:医学新视点)
原文来由:Eskild Petersen, et al., (2020). Comparing SARS-CoV-2 with SARS-CoV and influenza pandemics.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DOI: https://doi.org/10.1016/S1473-3099(20)30484-9
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473309920304849